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
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工作迈上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7-12-04   作者:金齐波    来源:滁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阅读: 次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和重大部署,立足本职,深入思考党的十九大对未来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的深远影响。在深感振奋、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更加坚定做好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一、优化准入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驶上新航程的中国经济巨轮,需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消除群众经商兴业的难点和堵点,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商事制度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当头炮、先手棋。通过学习和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便捷度,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从201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以企业注册便利化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首先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今年以来,在全市广大工商和市场监管干部职工的努力推动下,商事制度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点赞。围绕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以提高便利化服务水平、消除百姓经商兴业障碍为重点,继续做好“多证合一”改革,深化“先照后证”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广泛应用,稳妥推进企业名称和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扩大小微企业名录在部门间的共享与应用,推动形成新的改革热点和改革亮点,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增长、繁荣发展。3年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144%。新增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6%,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到2017年6月份,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22.1万户。

  群众的期盼即是改革的动力,全面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新高地”。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发展工作,让百姓更多地感受到党的十九大带来的红利。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实现申请人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填写“一张表格”,面对登记部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就可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为解决涉企证照数量过多、“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滁州市自2017年5月启动“多证合一”改革工作,对全市涉企证照事项进行梳理,综合22个部门的备案证件,形成了“56证合一”的改革方案,真正实现“一照走天下”。实行“多证合一”后,全市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6万多份,营业执照办理时间由改革前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

二、优化竞争环境,护航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市场监管体制”“防止市场垄断”,实现“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谋良策、出实招,为企业发展开辟前景光明的“蓝海”。  

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市场监管来保障。改革要走得远、行得稳,“宽进”“严管”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充分发挥工商和市场监管职能作用,把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融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之中,成为全体党员干部探索实践的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不断强化信息共享及联合惩戒,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基本建立了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将信用监管作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商事制度改革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对社会监督和信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充分依托“全国一张网”,强化企业信息归集,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交换共享信息。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推进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逐步形成。

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与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要求结合起来,找准事中事后监管“发力点”。坚定持续地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推向纵深,不断凸显“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的威慑力和公平性。全市已公布随机事项抽查清单,将12类40项工商检查事项全部纳入,100%实施随机抽查。积极推动与相关部门进行跨部门联合检查,制定“一单、两库、一细则”,建立了工商牵头的跨部门联查工作机制,增强了监管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做好企业年报信息公示数据分析工作,进一步放大年报公示工作的社会效应,全面分析企业的活跃度,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和案件查办力度,维护执法严肃性。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倡导合法、良性竞争,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创新市场监管政策,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进市场秩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市场监管由政府包打天下向企业、政府、社会多元共治转变。重点是督促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探索“清单式”、自律性监管,筑牢市场秩序第一道屏障;创新全链条、“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监管模式,推动市场监管转型升级;引入行业协会、专业化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四种力量”,强化社会共管共治,提升市场监管社会化现代化水平。

三、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消费维权职能作用,切实将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以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为目标,健全消费维权机制,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发展消费维权组织,提升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虽然市场监管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市场秩序、市场环境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假冒伪劣、盗版侵权行为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频繁发生,虚假宣传、价格违法行为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依然多发;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各种失信行为比较普遍,公众监督、社会共治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影响了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努力实现天下少假。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加大对各种假冒伪劣、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为诚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和保护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发挥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二是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完成优胜劣汰,完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促进市场主体调整优化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心舒适的消费环境,拉动消费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供需动态平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消费维权力度,为释放消费潜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不断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主动维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群众满意率”“诉求解决率”和“按时办结率”,采取预警提示、回访督办、信息通报等制度措施,不断提升公众诉求承办质量和效能。重点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共治、促进发展”的原则,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创建模式,优化本市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探索建立简单消费投诉快速处置机制,引导企业参与投诉“绿色通道”创建,扩容“申诉直通车”,有序推进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督促经营者建立首问负责、先行赔付制度,促进消费纠纷及时解决。

着力提升行政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围绕工商和市场监管职能定位,在市场准入与高效服务间搭建互动合作的桥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释放信息资源在工商和市场监管职能中的潜在红利,充分加强对人力、资本、政策、空间、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整合。着力提升行政服务能力,做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监管。整合分析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建立“e服务大厅”,提供网上登记服务、全程电子化登记服务、网上咨询服务、政策网上推送等;引导代理机构专业人员推动公共服务和公益活动,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集合相关信息,转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的靶向性。     

使命在肩,唯有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充分发挥深化改革“先行官”、市场秩序“守护神”、市场监管“主力军”的作用,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的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